过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上一节课?梦想并不那样遥远。从本周二至8月22日,由哈佛大学中美国际交流协作机构举办的第八届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在上海中学举行,讲课的是40名哈佛大学学生,听课的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出色高中生。
哈佛学生此番来沪,把哈佛独具特点的“新生研讨课 ”带给了中国青年。在研讨课小课堂上,没标准答案,而最为主张独立考虑的品质。
模拟“学院”生活
“莎士比亚介绍”、“足球的全球化”、“食物、音乐和身份认可”、“人类大脑研究”、“嘻哈文化和舞蹈的演变”、“现代帝国的盛衰”、“演好罗密欧与朱丽叶”……40个小课堂主题各异,分属经济与进步、科学与技术、人文静术、历史与社会学科4大类,全英语交流,同学们依据爱好自由择课。没课本,没按部就班的讲授,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在课前阅读很多英文原版材料,携带原创看法和问题加入课堂讨论。
获得如此一张夏令营入场券困难。峰会采取与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基本相同的录取机制。每名申请者除去在活动官方网站提交个人基本信息、学术类比赛获奖记录、课外活动及志愿者活动状况外,还要提交3篇中英文命题短文或者申请与招生官一对一的电话应聘。今年的题目也很有趣,包含“你最想和哪个一块共进午餐?”、“请讲述你生命中最自豪的一次历程,并谈谈它对你的意义”,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有趣的是,好似在电影《哈利 波特》中一样,每名学生将分别进入代表西方人文经典所倡美德的12个哈佛“学院”中,每一次个人表现都将与集体成绩有关,好似真的的哈佛学生一样,在学院日常培养合作精神。
讨论推荐“友谊”
108教室内,一场有关“友谊”的讨论正在展开。“300人,250人,1000人……”课堂上,20余名学生正依次报源于己在社交互联网上的互粉人数。哈佛社会研究专业小学三年级华裔女孩郑朝丹也随之将问题抛给学生,“互粉,就等于是朋友了吗?”
问题远不止这类。“假如叫你走入陌生的人群中,你想选择哪类型型的人聊天?”“你在交友方面,存在着什么困惑?”“怎么样才能交到终生挚友?”每个话题抛出后,学生们都须逐一讲解我们的看法。
“我在哈佛选修过这门课,收成非常大,所以我期望能将它和国内的同学们推荐。”郑朝丹说,不少中国父母特别看重孩子的数理化成绩,但她感觉,人文社科范围的学习,才能叫人真的认识到自己是个哪种人,真的需要什么。庆幸的是,在哈佛,这种课程不少。
郑朝丹9岁时从福建赴美求学,和不少初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一样,也过去历了一长段没朋友、孤独地坐在角落的时光。“做真实的自己,不要一味迎合别人,值得信任,”这是她馈赠给同学们的交友秘笈。现在,她和几个亚裔女生一块成立了哈佛大学亚裔姐妹会,帮助更多同学融入美国文化。
郑朝丹透露,在哈佛,有个性并且能坚持到底的人,是最受青睐的。三年前,当她申请哈佛时,曾在应聘时说到爸爸妈妈辛苦经营饭店,高中时自己每周要在餐厅帮忙超越40个小时,遭到了招生官的喜爱。
交锋引导考虑
“课堂上大伙说到的不少困惑我也曾有过,但从来没想得非常深。今天说了出来,感觉畅快了不少。”上外附中高中一年级女孩陈果英语纯正流利,她坦言,出国留学,困扰我们的不是学业,而是自己有点内向的性格特点。她拿到了厚厚的参考资料,决定好好看看。
另一间教室,哈佛著名的互联网公开课《正义》正由哈佛学生Michelle Sunjoo Lee重演。伴随讨论的激烈展开,“正义”是什么变得扑朔迷离,而同学们也在酣畅淋漓的交锋后,陷入了进一步的考虑。“在美国高中和哈佛,课堂中会有许很多多的讨论,老师只能引导大家自己探寻答案而不是给一个现成的结论。”这名韩裔美国学生说,这和她在亚洲求学时的感受不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