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从20岁到30岁这10年,是刻苦念书争取当‘学霸’的10年,正是这10年,让我知道了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踏踏实实。”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作为交大“励志讲座”的演讲嘉宾,以自己生活历程的每个10年为一本书的每个章节,与大学生们推荐“生活要和祖国共命”这一令他受用终生的技巧。此前,已经有178名社会各界人士受邀踏上“励志讲座”,让大学生们当做一本书来深度阅读,其中既有科学家、创业人士,也有普通教师、海归、知名演员。
“以人为书”,是欧洲2000年开始兴起的一种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活动,随后在大学中开始时尚。上海交通大学就是借鉴了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身边前辈的生活历程来了解生活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增强责任意识。作为德育的多元组织形式,上海交大的“书库”建了10年,“书架”也进步到“励志讲座”、“大师讲坛”、“鲜·悦”活动等系列。“假如说思政课是学生的德育教育,那样身边人的历程,特别是学生们眼中‘大神’们的历程,更可以引起他们对于生活、对于责任的考虑。”上海交大党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一场“励志讲座”的嘉宾,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他用我们的科研历程鼓励大学生参与国际角逐。而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以“我与共和国的火箭事业”为题,动员大学生投身国防事业;著名美国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则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告诉学生,他之所以投身理论物理学,是由于他在科研过程中幡然领悟——一个人一生的结晶,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大师讲座”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教授从《星球大战》谈到机器人范围近几十年的进步情况,与中国在机器人范围的国际差距,激起学生们投身科研的激情;“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讲述了国内深潜器高技术如何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大学生们在阅读这类生活导师之书时频频提问,寻求生活中困惑难点的答案。翻阅“张首晟”这本书时,就有学生问:留学后是不是应该回国?怎么样报效祖国?张首晟的答案是:“整个留学生对中国的贡献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周恩来、邓小平的年代,勤工俭学,把外国思想带到中国;第二部分是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年代,科研攻关,把军事力量带到中国;第三部分则是大家最新的一个年代,自主革新,把中国带到国际上——这也是大家的中国梦的开始。”
上海交大的“选书”也非常有讲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的科技强国策略。从2009年开始举办的“鲜·悦”活动,共请来5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当“书”,比如让获得Microsoft“编程之美全国挑战赛”1、的本科生与获得十多项专利的电信学院学生推荐创业经历;举办10年的励志讲座已经影响了8万多学生,被学生觉得是“用心想法动心灵,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活动。
为了真的起到为大学生指点迷津有哪些用途,交大会按期寻求学生需要。当学生为就业时到底选择到中西部重点单位就业还是留在大城市当白领感到困惑时,学校就邀请了在世界500强就业和在西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校友来和学生交流;有学生困惑于毕业后是不是选择创业,学校就邀请“饿了么”开创者推荐创业艰辛。
在昨天的“念书”活动中,姜斯宪“翻开”自己作为77级大学生的那个章节——考进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时已经24岁,了解的英文字母还没我们的年岁多,连一元二次方程也不会解。“或许是太长期没在安静的书桌前学习了,大伙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是90小时。”姜斯宪告诉学生:“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挤掉周末和节假日,挤掉娱乐和社交,挤扁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有个同学家离学校只有3公里,但一学期回家的时间,加起来连一整天都没。”他告诉学生,国家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点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革新型人才,为此,学校也将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各项工作更紧密地围绕学生、学术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