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以“管教”为名义,暴力对待孩子的又一出悲剧。
8月7日,山东15岁男生小陈,因未按需要拔草,被爸爸用木棍暴力殴打,之后再也没能站起来。
邻居说,如此的虐待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整整三年。
从3年前继母进门,小陈就被迫辍学回家种田。
但每天吃的,是继母给的掺玻璃渣的包子和牲口吃的杂面,以至于他天天都在“忍饥挨饿”,过世前还是“皮包骨头”,以至于刚开始报料的网友误以为他只有7、8岁。
15岁的孩子,看着只有7、8岁,大家简直没办法想象他到底是如何熬过的这三年。
但他终究还是没熬过去。
虎毒尚且不食子!这位爸爸殴打孩子,却成了家常便饭,仅在孩子过世前就殴打了四五次之多。
在他的毒手下,小陈在本应和其他小伙伴一块念书、玩耍、享受爸爸妈妈关爱的年龄里,永远地走了。
愿天堂没伤害。而他的爸爸和继母都已被拘捕,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案件非常极端,生父也非常极端,但极端背后,都有常人心态。
在被警方质询为何会常常虐待孩子时,这位爸爸说孩子“调皮”。
是生活里最容易见到的原因吧:调皮,所以我不是打骂,是管教,为了让孩子听话。
可很多爸爸妈妈就是用管教之名,行虐待之实。
江苏一名9岁男生由于丢失手机,被母亲殴打致死。
广西一名10岁女生由于叛逆,被爸爸绑在摩托车后面拖行。
在网上搜索“爸爸妈妈虐待孩子”,居然得到696万的搜索结果,全是血淋淋的事件。
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全国妇联调查数据显示:
在国内,曾遭受过不同程度虐待的儿童占比高达 74.1%,其中最主要的施暴者是爸爸妈妈,而精神虐待问题的紧急性不亚于肉体虐待。
比一次极端事件更可怕的是暴力虐待无处不在,而每一次虐待之后,都有一个幼小的灵魂在颤抖。
前不久,曾接连发生两起虐待事件。
6月份,一名4岁男生被母亲打成了熊猫眼,引起公愤。
据孩子姥姥说,女儿因与老公感情不合常拿外孙出气,甚至曾手抠外孙眼睛,说双眼太像爸爸了。
但双眼像不像爸爸,是孩子可以决定的么?
7月份,一名女子因对公婆财产分配不满,居然强灌女儿农药,孩子不喝,女子便把农药放在稀饭里强迫孩子喝下。
由于气不过,就用孩子的命去惩罚他们,这还是妈妈么?
爸爸妈妈虐待孩子,是由于巨婴心态没得到满足。
工作不顺、家庭不睦、夫妻不和,积攒了一肚子的火,恰好孩子淘气,于是找到了发泄口。
在发泄时,又由于有快感,不自觉地加重了惩罚的力度。
这就是为何绝大部分爸爸妈妈不会真的要打死孩子,但意料之外依然频发了。
而大家做爸爸妈妈的,有几个敢说从未拿孩子当出气筒?
这哪是孩子错了,分明是大家错了。
而大家更错的是,发泄了情绪,打骂了、冷落了、吓唬了孩子,却还说,不打不成材。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全国妇联的联合调查中,多数人觉得爸爸妈妈打孩子是正常的教育方法。
大家总是是,给了孩子最多的爱,也给了孩子最多的伤害。
在豆瓣,有个帖子《爸爸妈妈毁掉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其中一个组员说自己被毁掉的是“与人交流的欲望”。
有人说:“这世上最大的误会就是,爸爸妈妈觉得打击子女可以促其奋进,但结果却是致使他们自信心缺失。”
是啊,打击就是打击,不会由于爸爸妈妈披上“为你好”的外衣,就不导致伤害。
相反,由于这类打击来自最喜欢的人,所以伤的更深,甚至是一辈子的伤疤。
我有一个朋友,6岁时从老家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却从此陷入到恐惧中。
家务没做好,妈妈会大骂,蠢的像猪。
回来晚了,爸爸抬手就是一巴掌。
赶到爸爸妈妈吵架,她更是战战兢兢。
一个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一直找不到爱的方法。
择偶时朋友患得患失,遇见一点温暖就当爱情,遇见一点挫折就感觉被抛弃,最后被伤害了无数次。
有研究显示,就算遭受的一次暴力结束,由它导致的心理创伤可能延续长达 4 年之久。
而常常被虐待的孩子,长大后出现情感缺失、暴力倾向、人格进步障碍和其他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倍增。
知乎一名网友,已和爸爸妈妈断绝了关系。时光抚慰不了的除去伤疤,还有怨恨。
有时候就是如此,爸爸妈妈在等孩子道谢,而孩子却在等爸爸妈妈道歉。
小时候,孩子不离开、不反抗,不是由于他们喜欢,而是由于他们弱小,无力反抗。
但他们承担了他们不该承担的,自然会产生和淤积怨恨,直到有一天长大了,就会全部爆发。
有些在爱与恨中纠结,再也没办法与爸爸妈妈打造起亲密关系。
更有甚者,小时候被爸爸妈妈虐待,长大后又反过来虐待爸爸妈妈。
这类都是人世间本不该有些悲剧。
为了孩子成材,爸爸妈妈都有管教孩子的责任和心理,但也要了解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个世界,最应该被呵护的就是孩子。
由于,小时候的伤害会带来一生的霉运,也会干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一个国家的将来。
为何爸爸妈妈不把打骂当回事,是由于在传统观念里,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
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其他人大骂要严惩,爸爸妈妈虐待了同样要严惩。
在欧美,爸爸妈妈虐待孩子,只须合理怀疑,其他人都有权告发,一旦查实,轻则剥夺监护权,重则被判刑。
告诉自己,不完美的孩子也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就没完美的。
同意不完美的孩子,才能更好的爱孩子,也才能在负面情绪淤积时,不以孩子为借口进行宣泄。
孩子犯错要惩罚,但惩罚需要适合,尽可能以让孩子深思和剥夺他们某种行为当作惩罚。
假如确实需要以类似戒尺打手的方法,也不要突破度,不要加入我们的负面情绪,让孩子认识到我们的错误即可。
在管教行为发生后,要准时注意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惩罚你,是由于你有错,爸爸妈妈不是不喜欢你,而是不喜欢犯了错误的那个你,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养育孩子,难免犯了错误,但犯了错误要准时道歉。
爸爸妈妈坦诚,孩子比较容易就能原谅,还能防止孩子掌握暴力模式。
每个孩子,都值得温顺以待。
最好的爸爸妈妈,就是永远不让孩子生活在暴力管教的恐惧中。
别忘了,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的你的,就是你的孩子。你对他的每一份温顺,都能换来爱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