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眼看开学已经快1个月,不久前,湖北武汉一群小学生的暑假作业竟在互联网上走红。
这份暑假作业不是需要孩子们背课文、做习题,而是和父母一块完成一项“21天不生气”的挑战。
都说“任何事坚持21天,就能培养一个习惯”,设计这项作业的班主任程老师期望通过21天的挑战,让父母和孩子们可以掌握情绪管理。
本以为父母都能轻松完成,却没想到,全班44个同学,仅有一个家庭挑战成功,其余基本“全军覆没”。从交上来的作业看,有的父母几乎天天都会发脾气,父母生气的比率要比孩子高25%。
程老师表示此举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父母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的重要程度。
我一个在小学当班主任的老师,曾和我说,在他教学的10几年中,他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在学校常常因一些小摩擦就和同学打架、起冲突的学生,多半家庭里爸爸妈妈也是这样。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妈妈的言行、情绪,孩子会耳濡目染,直接被影响。
02
之前,时尚一个段子:“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不能不说,现代爸爸妈妈困难,不只要顾家、顾事业,还要顾孩子。
白天在公司奋战,晚上回来还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让写个作业,磨磨唧唧、拖拖拉拉,身边还有不省心的老公要伺候,再好的脾气也被磨的受不了。
情绪一上来就爆发,大人脾气是发泄了,却不了解爸爸妈妈过度的情绪化会对孩子导致超乎想象的害处。
央视拍摄的纪录片《镜子》里,刚上初中二年级的泽清,姥爷姥姥是大学教授,爸爸妈妈也都有体面的职业,可就是如此一个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孩子,沉迷网上军棋,刚上初中二年级就辍学,还常常对妈妈爆粗口,骂妈妈“贱”,甚至对妈妈动手。
不少人说这青少年叛逆、任性,却不了解孩子内心只不过想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存在感。
有一次泽清把妈妈逼到墙角殴打,爸爸却依旧置之不理,躺在旁边一动不动,直到儿子行为升级爸爸才起身试图制止。
在泽清眼里,爸爸妈妈都是如此子,母亲脾气暴躁,父亲则常常冷漠地在一边躺着,受不了了,就会用暴力。
对于孩子来讲,爸爸妈妈就是他们的全部。孩子眼里的家,不再是温暖和气,而是争吵、冷漠、暴力的代名词。
家,不止是爱的传送带,总是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爸爸妈妈脾气暴躁,不会控制情绪,只能加剧家庭的不幸,收成的孩子性情自然不会好。
03
爸爸妈妈的好情绪,最受益的还是孩子。
胡适曾在《我的妈妈》一书里,写道:“假如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假如我学得了一点点为人处世的和气,假如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年幼时家财政并不宽裕,每逢新年家都会有一大堆讨债的,但每次妈妈都会好生招待,等半夜的时候,妈妈会请来一位邻居,然后给每一家债户分发钱,脸上从来不会露一丝怨气。
在家,妈妈也从来不会和孩子吵一句嘴。
妈妈温和的性子和好脾气造就了胡适,可以说胡适是民国年代,性子最温和宽厚的人。
和胡适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者鲁迅,曾多次由于观念的差异,讽刺胡适,但胡适一直都是文质斌斌,从没对他有过人格的不恭。
正是由于如此的宽厚和温和,让胡适遭到大部分人的赞赏和敬佩。
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无一利的,那就是发脾气。
哪种环境,造就哪种孩子。爸爸妈妈的好情绪是对孩子最好的家教。
04
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上的虐待必然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每个性格有缺点的孩子都是由童年的不幸导致的。
爸爸妈妈的坏情绪,对孩子来讲是场灾难,但更让人可怕的是,这场灾难只能在孩子身上继续蔓延。
胡适曾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孩子的成长不能离开爸爸妈妈的理解和爱。出色的爸爸妈妈都了解管理我们的情绪,悉心守护孩子的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孩子就是爸爸妈妈情绪的接收器,当爸爸妈妈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爸爸妈妈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想要孩子成长为文质斌斌之人,爸爸妈妈便要先为孩子做好榜样。
爸爸妈妈管理好情绪,是更好教育孩子的最低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