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今天不逼孩子掌握“72变”,日后哪个能代他承受“81难”?

   日期:2025-01-31     来源:www.huitaibi.com    浏览:574    
文章简介:孩子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那还要父母干什么呢? 在一期《向往的生活》中,小提琴家吕思清狠狠圈了一把粉! 四岁学琴,五岁登台演出,八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十七岁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被誉为“东方第一人”…… 吕思清的简...
孩子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那还要父母干什么呢?

在一期《向往的生活》中,小提琴家吕思清狠狠圈了一把粉!

四岁学琴,五岁登台演出,八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十七岁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被誉为“东方第一人”……

吕思清的简历,早已金光熠熠!

在节目中,当琴弓搭上琴弦,一曲《梁祝》缓缓从他手底倾泻而出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打动了,演员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泪光闪过。

思清表演结束后,王迅技痒难耐,也“比划”了一曲,但可惜的是,虽然动作很规范,水平却判若云泥。放手琴,王迅失落地反复感叹:

可惜我原来没坚持;

最对不起我妈,我第一把小提琴41块钱,我妈当时的薪资是一个月18……最初我也特喜欢,后来不了解为何,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

我后来特别后悔,当时如果坚持一下的话,起码目前是个专长……

而旁边的Angelababy,送走思清后问另一位艺人刘宪华:

“你是小时候被爸爸妈妈逼着学?”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想吗?”

“我不想,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感觉目前感谢爸爸妈妈吗?”

“很很感谢。”

“是啊,假如他们不逼你,这类东西从来不会长到你身上。我小时候是放养长大的,什么都没学。”


这个时候,字幕上出现一行字,为何当初没人逼我?

寥寥数语,说出多少成年人的心声!

工作后,常常听到身边的人有如此的感慨:

假如有人逼我一下,或许我不会舍弃学吉他;

假如当初母亲逼我坚持学习书法,我目前的字就不会丑到连签快递都不好意思;

假如当时坚持把游泳掌握,那就不需要烧钱请教练教孩子游泳了

……

可惜生活没“假如”,只有“结果”。

有些时候,大家说自己对某某专长喜好、某某学科不有兴趣,所以没坚持学下去。可是,扪心自问,那些当年大家舍弃了“不有兴趣”的苦练、苦学,“省”下来的时间,又做了哪些呢?

或许,你找到了自己真的喜欢、善于的事情,但也有的人不过是逃离了这份“苦”,转而漫无目的、优哉游哉地随便打发掉了大把时间而已。

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教人提高自我的书叫《精进》,其中说道: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立刻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是,对前一种大家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大家却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特别是如此,没人监管、没人逼迫的话,他会比较容易舍弃需要长期投入的事,选择最简单、最快乐、同时也是最放任的方法。

不论是学专长,还是学文化常识,都是一样的道理。

从小学到高考考试,12年的学习历程,仿佛一场极其漫长的马拉松,数不清的孩子会在中途“掉队”。

这个时候,不少爸爸妈妈会想:

算了,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吧;

孩子还小,快乐非常重要,他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他对学习没兴趣,可能不是这块料,大不了将来不吃这碗饭。

这几年,有一种“快乐教育”的论调颇受追捧,觉得玩是孩子的天性,爸爸妈妈不该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建议。

乍一看,这个看法并没错,甚至还非常适应孩子的个性。

但,孩子哪儿懂那样多?

他们大多还很难深刻地理解什么是“不学习的人,将来要多吃多少苦,要历程多少生活的磨难。”

他们更想相信,眼前的快乐非常重要,所以顺从着他、让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才是好爸爸妈妈。

其实,若说天性,知难而退、半途而废、避重就轻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 不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类天生的怠惰,帮他成为更自律、更进取的人吗?

想起了前阵子很热门的一个说法——孩子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那还要父母干什么呢?

是的,任何学习过程势必要历程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个时候父母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样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永远领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做不成。

孩子的兴趣,对专长也好,对学习也罢,其实都是非常脆弱的,就像黑夜里的一颗小火星,比较容易熄灭,而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劲,在孩子的意志动摇时,坚定地扶他一把。

除此之外,可能有时大家过分夸大了“兴趣”的重要程度, 只由于孩子说不感兴趣了、不喜欢了, 就任由他把自己锈成一块“废铁”。

有一个兼职做家教的博士过去吐槽说:

“有一个孩子都快20岁了,都高中三年级了,还跟我说对数学没兴趣,我给你讲讲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再给你培养兴趣?”

其实更多时候,孩子不是由于感兴趣才做得好,而是由于做得好,在这件事上得到收获感、满足感,才慢慢产生了兴趣。

爸爸妈妈的逼迫,不是不考虑客观事实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懒、想舍弃时,逼他不要半途而废,坚持陪他度过刚开始的艰难期、中途的瓶颈期,并且在适合的时候给孩子小小的鼓励,让他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个过程或许非常痛苦,但一旦成功,便可以一劳永逸。

更要紧的是,大家逼迫孩子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并不在于好成绩,而是培养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和对事情维持专注的能力。

这类,远比成绩本身更要紧,也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毕竟,大家没理由相信,一个对待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会忽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也没理由相信,在学习上遇见一点困难就舍弃的孩子,会在将来面对生活的考验时,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其实都是将来生活的预演,只是,在长大后,舍弃、失败的代价要大得多。

假如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爸爸妈妈就要承担起责任,走在前面,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告诉孩子,假如在生活的早期不认真学习,那样长大之后势必会后悔。在孩子想要舍弃某项学习的时候,对他说一声:“孩子,再坚持一下,我陪着你。”

目前大家不狠下心,逼孩子掌握“七十二变”,将来又有哪个会一生陪在他身边,帮他挡住“八十一难”呢?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