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1、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燕赵地区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地区具备“地边胡,数被寇”的特征,但燕赵文化仍是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来源和各自的特点,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他周围地区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一同基调。具备特点主线的地区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每个地域中,燕赵地区是极少数真的形成了文化特点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点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不承认。这是燕赵地区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时候“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块,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致使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特点。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进步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可,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点的首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风韵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让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将来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些固定不变的意象。这一特点不只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点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生活的精神力量。燕赵 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看重生命,实质上却是愈加看重、愈加珍惜生命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备最为突出的表现。获悉人的生命除去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备尤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会大家,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存活方法、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备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括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好的内容。这类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救治办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定义界定的要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燕赵地区与少数民族区域接壤,多次被外族侵犯,主体是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其文化具备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的特征。
B.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燕赵文化的一同基调是“慷慨悲歌”,燕文化和赵文化有着每个都不一样的历史来源和相同的文化特点。
C.燕太子丹精诚,荆轲侠义,两人精神契合,一同谋划暗杀秦王,这标志着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将来燕文化定格于此。
D.“慷慨悲歌”是经济文化落后,政治地位低下的状况下产生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历程撞击、逆转、升华,最后成为一种性格。
2.下列理解和剖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特点主线的地区文化是优越的文化,“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特点,因此燕赵地区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B.燕丹与荆轲的关系,荆轲与高渐离的关系,都体现了对“知己”“知音”的观念认可,这种观念是“慷慨悲歌”产生的机制。
C.曹操和高适等诗人或是慷慨悲歌,或是临风怀古,其诗作使燕赵文化达到历史认可的高潮,成为燕赵文化永恒的意象。
D.“慷慨悲歌”获得了历史认可,战同时期就存在,明清时期依旧存在,已经成为燕赵地区稳定、悠久、独有些文化特点。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国能真的形成鲜明文化特点的地域并不多,燕赵地区形成了“慷慨悲歌”的文化特点,是值得大家燕赵儿女骄傲的。
B.“慷慨悲歌”文化的进步是北方历史文化进步的一个缩影,研究其特征对大家知道北方的经济文化都会有所帮助。
C.燕赵侠士轻生重义,《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明知“一去不还”还是执意刺秦,说明燕赵文化不看重生命,更看重精神。
D.燕赵文化有其积极的原因,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流弊,作者推崇古人“风教”,倡导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②这真像一场噩梦,所有都可所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由于这里过去是人间地狱。
③天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或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否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合,来向他们致敬。
④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知。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让人们说过了不少次。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
⑤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源自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假如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大家。
⑥目前,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非常安静的地方,大家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非常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⑦每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些人来讲,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如此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⑧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由于他们不知道这是做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⑨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类三层的长条盒子,6 英尺宽,3英尺高,在如此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来五到十人睡觉。
⑩目前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有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表情木然。但,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长得前凸后翘,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好像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目前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⑪参观者被带到实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个时候,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去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释说明员说:“够了。”
⑫在奥斯维辛,没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4.下列对文章的剖析和概括,最适合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的布热金卡景象秀丽美好,作者却说“所有都可怕地颠倒了”,可见对布热金卡的反感、厌恶,他期望这里“永远没阳光”。
B.布热金卡过去是人间的地狱,它在离奥斯维辛城几英里的地方,在二战期间,它们一同组成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个最大的杀人工厂。
C.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的叙写中将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他冷静 、客观地介绍事实,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用事实本身的力量打动读者。
D.文章最后一段内容,与标题和首段的内容看上去重复,实则遥相呼应,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使文章看上去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5.文章第五自然段中写道:“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可供报道的新闻。”你如何理解?既然如此,作者为何还要写这篇文章?(4分)
6.文中作者没用很多笔墨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而是侧重描写了前来参观的大家的表现。请问作者描写参观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如此写有哪些用途?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剖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妈妈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我装做根本不在乎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美的女的。
②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现在没法治,妈妈的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医生,打听秘方。“别费时啦!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如何了解会没用?” 她说,每一回都真诚地抱着期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生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去世了倒痛快,妈妈惊惶了几个月,一换药就说:“如何会烫了呢?我还一直在留心呀!” 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医生、打听秘方那样,抱了期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妈妈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妈妈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伙都好心好意,觉得我困难,但我只筹备了一套话,说来讲去就感觉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何早早地召妈妈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技巧到一点安慰,睁开双眼,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妈妈过世后,大家搬了家,我极少再到妈妈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有一年,大家又提到妈妈:“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我心里一阵抖,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容易,大伙就忙扯到别的,说起大家原来住的房屋里目前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双眼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妈妈在路边挖了一棵“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竟是一棵合欢树。妈妈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发芽,妈妈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妈妈开心了不少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她常念叨,不了解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后来,大家搬了家。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妈妈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住,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双眼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样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可以了,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房高了。我如果求人背我去看,倒更不是不可以,我挺后悔前两年没自己摇车进来看看。
⑪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回家。人有时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剖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我”十岁时作文比赛得了第一,说明“我”在文学创作上有天分,二十岁腿残废后,就直接投身写作,靠写作谋生。
B.作者用快镜头方法,对妈妈几十年的生活进行了回放,突出了一个“变”字,而隐含在“变”字后面的是浓浓的母爱。
C.文中第五自然段“我的技巧到一点安慰”是心理描写,“安慰”是由于作者意识到妈妈的过世是苦难中的一种解脱。
D.“我”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完全是为了躲避记者,他们总会揭“我”伤疤,说起“我”腿残一事,让“我”感到心烦。
E.作者的成长随着着深厚的母爱,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是那些过往的对话、场景,这类记忆细微之处见真情,意境丰富。
8.从本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位什么样的妈妈形象?请作简要剖析。(4分)
9.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何作者却以“合欢树”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怎么看。(6分)
2、古时候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可以鸣也,而况石乎!__________。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__________
元丰七年6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医生终不愿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可以言。此世所以不传也,__________。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汇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B.噌吰如钟鼓不绝 绝:断。
C.汝识之乎 识:记住。
D.殆与余同 殆:大概。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汇意义与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②誓天不相负
B.①虽大风浪不可以鸣也 ②虽一毫而莫敢
C.①空中而多窍 ②倚歌而和之
D.①而笑李渤之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凌万顷之茫然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D.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不盲从别人,敢于质疑,郦元觉得石钟山是因双石相击发出铿然声而得名,李渤觉得是因水石相击发出洪钟声而得名,苏轼都表示怀疑。
B.苏轼好奇心强又勤于考虑,他考虑后得到的结论是郦道元的见解叙写得太简略,使人不理解而容易产生怀疑;而李渤的做法就太过鄙陋了。
C.苏轼苦于察看,具备冒险精神,一般士医生不愿冒险夜泊绝壁探其缘由,而苏轼莫夜月明至绝壁下,尽管环境凄惨恐怖,但最后坚持一窥到底。
D.苏轼亲身实践,力求实事求是,通过探究石钟山得名是什么原因,他得出“事情不亲眼看到,不亲耳听到,就不要随便依据主观猜测来判断”的道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5分)
(二)古肛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苏幕遮 范仲淹①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写作此词时,作者正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作者借秋景来抒发怀抱。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词抓住典型景物从大处落笔,“碧云”“黄叶”“秋波”“翠烟”构也了凄凉阔远、色彩暗浅的秋景图。
B.本词写景颇具匠心。“碧云天,黄叶地”一仰一俯,由上及下,“芳草无情”又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C.“斜阳”到“明月”体现时间的推移,“楼高”“独倚”暗示前文为倚楼所见,使上片景与下片情自然融为一体。
D.下片“黯乡魂,追旅思”一句中,“乡魂”与“旅思”意义相近,上下句互文对举,隐含着突出强调的意味。
E.作者用细腻柔美的笔触抒写了低回婉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无沉雄清刚之气,展示在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17.本词下片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剖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时自己坚定不移,即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2)《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慨在天地之间生命短暂和个人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牧在《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些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用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互联网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范围安之若素,日益电子化可能是将来的阅读趋势,而纸质书本的优良属性也很难被取而代之。
②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非但无助于维护自己安全,反而会沦为美国的“棋子”,并带来一系列安全风险,如此的言论并不是骇人听闻。
③大礼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顶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把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神态潇洒,光芒四射。
④重霾之下,安有完卵?重霾不可以光等着“风局长”解围,治霾应该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以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才大概成功。
⑤进步智能养老机器人,与选择何种养老模式并不冲突,子女不可以依靠于这一AI辅助方法,赡养老人终究是子女责无旁贷的责任。
⑥“港独”会将香港卷入政争漩涡,打破香港的安稳和谐,令香港丧失“资金避难所”的独特优势,来之不易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毁于一旦。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20.下列句子中,没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现在已经有大约20个左右的城市拟定了公共场合无烟的法律法规,全国的公共场合禁烟条例正在立法进程之中,有望今年公布推行。
B.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漂亮中国的势必需要,对于满足人民对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有十分要紧的意义。
C.日前,国家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透露:政府会推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打折,此政策推行的目的旨在更好地解决个人的养老问题。
D.只有让每个公安民警深刻地认识到拥有执法权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才能防止过去一些执法不规范,不文明等突出问题的不再发生。
21.填入目前文段空白处的词汇,最适合的一组是( )(3分)
在大自然这个宴席上,人__________不是一位特殊的宾客,每一种存在物__________有它存在的意义,是其他存在物不可以替代的,大家人类__________比其他存在物有着更强大的能力,__________,大家永远没办法体验蚂蚁所体验到的世界,__________赶走了其他客人,人类也将从大自然中消失。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A | 更 | 却 | 虽然 | 但 | 只须 |
B | 并 | 总 | 即使 | 也 | 只有 |
C | 并 | 都 | 尽管 | 可是 | 假如 |
D | 更 | 都 | 不是 | 而是 | 倘若 |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合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低于16个字。(6分)
智慧与愚蠢有什么区别,常常被误觉得就是有知和无知有什么区别,其实,智慧与愚蠢有什么区别更接近于聪明和糊涂,而不是有知与无知有什么区别,聪明和有什么区别,__________,而在于是否明事理,没常识只不过无知,无知可以通过获得常识来改变。但,即便有常识,__________,那样积累再多的专门常识,__________。
23.注意观察下面的漫画,请你写一段话描述漫画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漫画中反映的问题,需要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低于120字)(5分)
4、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需要作文。(60分)
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则天地普不可以以一瞬。”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生活的每一天也都在上演着不一样的故事,富于变化的乐曲是人间最好看的妙的乐章。生活也因不停歇的变化而充实、漂亮、精彩。从初中到高中,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类变化又引起了你什么样的考虑呢?
请你从个人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变化也是一种美”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1B(表述不准确。原文第二自然段“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来源和各自的特点,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是大体接近而趋同,选项转述成“相同的文化特点”)
2C(张冠李戴。成为燕赵文化永恒意象的是燕赵文化,不是这类诗作。另外,原文第五自然段是说曹操的诗作使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而高适的则使燕赵文化第三次被称作慷慨悲歌,而不是它们成为“燕赵文化”的历史认可高潮,它们是“慷慨悲歌”历史认可的两次高潮,选项偷换定义。)
3C(理解错误。文章第六自然段“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看重生命,实质上却是愈加看重、愈加珍惜生命的体现。”选项中“不看重生命”歪曲事实)
4D(A理解有误,作者并非真的期望这里没阳光,而是用“反语”表达对纳粹罪恶的愤懑和控诉。B一概而论,原文第4自然段说“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还有其他地方组成。C本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不当,字里行间表达着个人的情感。)
5 ① 奥斯维辛的惨状让人们说过了不少次,纳粹行径已经是旧闻了,是世人皆知的。(2分)②作为记者,出于使命感,还是要对纳粹残暴、惨绝人寰的历史罪行第三予以揭露,让世人永远铭记那段苦难的历史。(2分)
(意思对即可,共4分。)
6 ①神态描写:“他们表情茫然”,“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叫不出来”,“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②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先是非常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另一位参观者进去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③语言描写:参观者对解释说明员说:“够了。”
(答对一个得1分,两个3分。共3分。举一个例子即可。)
用途:通过对参观者的描写侧面烘托了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揭露了纳粹的残暴行径,说明了二战带给大家的伤害;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等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从而感染读者,引起共鸣。(2分。意思对即可。)
7AD(A项理解错误,作者身有残疾后,没直接投身写作,时间先后有误;“靠写作谋生”,无中生有。D项理解不当,不是“完全为了躲避记住”,是自己不善应答说多了感到心烦。更要紧的是作者不想回家,更由于想一个人静静地怀念妈妈。)
8她是一位漂亮聪明、热爱生活,饱吃苦难又坚强执著,为儿子无私奉献的妈妈。
① 漂亮聪明:“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美的女的”;
②热爱生活:妈妈一直都喜欢那些花花草草,说明她本是个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的人;
③坚强执著:在儿子残疾将来,医院表示没法治,但“妈妈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每一回都真诚地抱着期望”说明妈妈坚强执著;
④无私奉献:妈妈鼓励儿子坚持写作,“到处给我借书,顶着与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都说明妈妈为儿子无私奉献。
(有概括有剖析,每点1分;只概括不剖析,答对四点给2分。共4分。)
9① 由于过去寄托着妈妈的期望。没发芽的合欢树居然长出茂盛的枝叶,“妈妈以为那是个好兆头”,愈加精心地照顾它。合欢树寄托着妈妈对儿子健康成长的期望。
②目前的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合欢树是触发作者思念妈妈的载体。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摇轮椅去看合欢树,作者把对妈妈的思念之情都熔铸于合欢树了。
③文章以“合欢树”为题,形象具体,借对合欢树的感情,含蓄表达了歌颂妈妈、回忆妈妈的主题。
④“合欢树”是合家欢乐的象征,也表达出作者对妈妈的愧疚和未能让妈妈幸福的遗憾。以小见大,饱含深情。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共6分。)
10C(识,了解)
11B(B项“虽”都为即便;A项①相互/②偏指一方,译为“你”;C项①表并列/②表修饰;D项①表取独/②动词,到)
12D(D项和例句都为宾语前置,A项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B项定语后置;C被动句)
13B
14A(张冠李戴,郦道元觉得石钟山是水石相击发出洪钟之声而得名,李渤觉得是由于双石相击能发出铿然声而得名)
15(1)译文: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何呢?(定语后置,独,名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而浅陋的人居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是什么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陋,乃,考,其实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16AE(E3分,A2分。A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斑斓的画面;E“”“无沉雄清刚之气”不当。作者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
18(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烟笼寒水月笼沙
19D( ①“安之若素”表示对不顺利或不正常的状况,和平常一样毫不在乎,不合语境;
②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非常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应该改为“耸人听闻”;⑤ “责无旁贷的责任”重复。)
20D(A大约20个左右,重复赘余;B“防止....不再”发生,不合逻辑;C成分残缺,在打折后加“政策”,“目的旨在”是重复)
21 B
22① 不在于有没常识
②假如不懂事
③也(还是)没办法改变一个人的糊涂(或愚蠢)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3.空气中弥漫着雾霾,每人都携带口罩,一位奶奶在小学门口接孩子放学,由于每人携带口罩找不到我们的孩子,于是着急地喊了一声:“小宝!”有不少孩子都回答着:“唉!”(3分)
这幅漫画反映了雾霾对大家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分)
(有其他适当的理解也可以酌情给分。)
24.作文:注意文体需要。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觉得在下面挨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仿佛大钟一般。这个说法,大家常常怀疑它。假如目前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便大风大浪也不可以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索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一个人觉得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是什么原因。但这个说法,我愈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何呢?
元丰七年6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可以察看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仿佛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到惊吓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突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非常惊恐。我慢慢地察看,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很多窟窿,把风浪吞进来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仿佛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了解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欺骗我啊!”
任何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依据主观猜测去判断它的有或没,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描述它不详细;士医生终究不愿把小船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可以了解;但渔人和船工,虽然了解却又不可以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原因。而浅陋的人居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是什么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